9月24日,中國銀保監(jiān)會正式批準匯華理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華理財”)開業(yè)。匯華理財是首家獲準開業(yè)的中外合資理財公司,注冊資本10億元人民幣,注冊地為上海。
相對于大行理財子公司一般100億元左右的注冊資本(中銀理財就是100億元),作為理財子公司的子公司,亦即母行的孫公司,10億元的注冊資本不算高。但資產管理畢竟是個輕資產行業(yè),不像表內信貸一樣大量消耗資本金,另外此次中外合作的標志性意義不言而喻:中國境內首家合資理財公司獲批開業(yè),是我國金融業(yè)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有利于引進國際先進資管機構專業(yè)經驗,進一步豐富資管市場主體和產品種類,滿足投資者多元化服務需求。
中外理財合資公司胎動
歷數(shù)一下這家合資理財公司近一年以來的的誕生史:
2019年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wěn)定發(fā)展委員會辦公室發(fā)布11條金融業(yè)對外開放措施(簡稱“國11條”),其中提出鼓勵外資參與設立理財子公司。
銀保監(jiān)會2019年12月20日發(fā)布批復,匯華合資理財有限公司是由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公司和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合資設立。出資比例方面,東方匯理資管出資比例為55%,中銀理財出資比例為45%。這顯示這是一家獨一無二的外資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
上述批復要求,合資公司應該6個月內完成籌建工作。目前已經超過大半年,想來是因為年初疫情拖延了一些籌建的進展。
2020年5月8日,臨港新片區(qū)管委會會同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上海銀保監(jiān)局、上海證監(jiān)局、市金融工作局5月8日共同發(fā)布《全面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qū)臨港新片區(qū)金融開放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若干措施》。當日會上,匯華合資理財有限公司簽約落地。
作為上海自貿區(qū)新片區(qū),臨港正是對外開放的熱土。作為“含金量”最高的內地城市,上海在合資理財公司上拔得頭籌。
4個半月后,匯華理財終于獲批開業(yè)。
公開資料顯示,東方匯理是2010年由法國農業(yè)信貸銀行和法國興業(yè)銀行(601166,股吧)兩大銀行集團的資產管理業(yè)務合并組建的金融機構,于2015年11月上市,是歐洲規(guī)模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東方匯理旗下全資子公司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公司,是東方匯理的主要運營實體,也是其最重要的子公司。2008年,該公司與農業(yè)銀行及中鋁資本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農銀匯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中,農業(yè)銀行持股51.67%,東方匯理持股33.33%,中鋁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持股15%。
根據中國基金報此前報道,公募基金行業(yè)女高管包愛麗或將加盟東方匯理和中銀理財合資籌建的首家合資銀行子理財公司(批復函顯示是匯華理財)。不過暫時未見相關公告。
從公開資料顯示,包在國內外知名機構都工作過,履歷豐富豐富,她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1999年1月至2004年3月在貝萊德資產管理公司,先后擔任研究員、經理、業(yè)務負責人職務;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在銀華基金(博客,微博)管理有限公司,擔任戰(zhàn)略發(fā)展部負責人;2006年6月至2016年2月,在國投瑞銀基金(博客,微博)管理有限公司先后擔任產品發(fā)展團隊負責人,總經理助理,督察長,副總經理職務。2016年7月19日起擔任光大保德信基金總經理一職,而在今年2月份,她因個人原因離職。
合資公司有望打破大行薪酬“天花板”
銀保監(jiān)會副主席祝樹民8月22日表示,除了去年批復中銀理財和東方匯理合資成立的匯華理財外,最近銀保監(jiān)會批復了建信理財和貝萊德成立的合資理財公司,后續(xù)還會有更多國際知名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這也表明了他們對中國財富管理市場長期向好的趨勢判斷。
“希望國內各個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給外資一個機會合作,能夠共同創(chuàng)新,共同服務我們的投資者! 富達國際中國區(qū)董事總經理李少杰9月5日表示。
此外,今年6月,在交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一周年新聞發(fā)布會上,交銀理財董事長涂宏曾公開表示,交銀理財已經接洽多家外資金融機構,擬共建合資理財公司,補充公司權益短板。
對于投資者而言,可以接觸到全球機構的零售理財產品,“貨架”上的理財產品更多更廣泛了,資產投向更為豐富,未來可真正實現(xiàn)“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對于國內的理財子公司而言,市場競爭更為激烈,雖然原本也有外資行在國內探索理財業(yè)務,但之前仍屬小眾理財,這下外資資管機構有了大行的加持,既有全球視野,又有接地氣的合作伙伴,實力已經不可與當年同日而語。
此外,有大行人士也對記者表示,與外資合作有利于吸引人才。因為目前大行薪酬系統(tǒng)的限制,資管方面的高端人才面臨薪酬“天花板”,因此不愿意從公募基金等機構自降薪酬來到銀行理財子公司,而外資合資公司有望打破這一僵局。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