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植 上海報道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風險持續(xù)升級與境外金融市場波動加大,中國境內債券日益成為全球資本的避險投資港灣。
7月19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fā)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境外資本凈增持境內債券的規(guī)模接近800億美元,創(chuàng)下歷史同期的次高值。與此同時,境外資本已連續(xù)10個月增持中國境內債券,凸顯中國境內債券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日益提升。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今年前6個月境外資本凈增持約800億美元境內債券,主要受四大因素影響:
一是國際地緣政治風險持續(xù)升級導致全球部分資本投資風險偏好有所下降,中國境內債券的價格較低波動性、與境外市場的波動相關性較低等特點,恰恰符合這些境外資本追逐避險資產的需要;
二是債券息差交易持續(xù)火熱,所謂債券息差交易,主要受境內債券價格持續(xù)上漲、加之美聯儲降息步伐臨近令人民幣匯率升值空間較大,越來越多境外資本在國內外匯市場開展美元兌人民幣遠期匯率對沖后,加倉1年期中國國債與同業(yè)存單的實際投資回報率高于同期美國國債,驅動境內資本持續(xù)加碼債券息差交易投資力度。
三是市場對中國相關部門繼續(xù)放寬貨幣政策的預期升溫,令境外資本日益看漲未來中國債券價格,吸引眾多海外投資機構加倉中國境內債券尋求買漲套利空間。
四是相關部門在5月中旬出臺一系列互換通機制優(yōu)化舉措,帶動境外資本掀起新的加倉中國債券浪潮。
多因素驅動境外資本持續(xù)凈買入中國國債
一位新興市場投資基金經理告訴記者,盡管上半年美聯儲遲遲不降息令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維持在4.5%上方,吸引眾多全球資本紛紛追捧美國長期國債資產。但在短期債券市場,中國境內債券的投資吸引力似乎更強。
“以6月底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以及1年匯率掉期交易點價計算,外資買入1年期中國國債同時簽訂1年期遠期匯率掉期合約,所獲得的綜合收益率達到5.85%,高于美國1年期國債收益率(4.36%)�!� 東方金誠研究發(fā)展部分析師于麗峰表示。隨著越來越多境外資本紛紛追捧這項債券息差交易,短期同業(yè)存單驟然成為境外資本眼里的香餑餑。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境外資本增持短期同業(yè)存單規(guī)模超過6000億元,甚至超過國債與政策性銀行金融債的增持額。
上述新興市場投資基金經理指出,今年初,他所在的投資機構主要增持1年期中國國債作為擴大債券息差交易規(guī)模的主要對象,但隨著1年期中國國債收益率持續(xù)走低,他們發(fā)現1年期中國國債收益率持續(xù)下跌至1.5%以內,低于同期同業(yè)存單。于是他轉而加倉1年期同業(yè)存單,進一步擴大債券息差交易規(guī)模。
“令我們頗感意外的是,采取這項調倉策略(轉而加倉1年期同業(yè)存單)的境外資本日益增多,甚至成為一項熱門投資潮流。”他感慨說。
在這位新興市場投資基金經理看來,隨著美聯儲降息周期日益臨近,市場對人民幣匯率觸底升值的預期持續(xù)增強,加之7月22日中國調降7年期逆回購利率實現“變相降息”令國債價格趨漲,未來債券息差交易還將持續(xù)火熱,吸引更多境外資本加倉境內債券。
記者多方了解到,目前熱衷參與債券息差交易實現收益最大化的境外資本主要是境外理財產品與投資基金,相比而言,海外央行與主權財富基金等長期資本積極加倉中國境內國債,主要看重中國境內國債的避險屬性。
一位境內債券類私募基金宏觀經濟學家認為,今年以來,海外央行與主權財富基金等長期資本凈買入中國境內債券的占比,仍達到半壁江山。究其原因,是國際地緣政治風險持續(xù)升級,令全球長期資本一方面加快資產配置分散化步伐,另一方面更注重資產配置的安全性與流動性。
央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江會芬表示,人民幣債券具有較高的分散化投資價值,避險功能正在不斷增強,人民幣債券收益與G7國家、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債券收益率相關性較低。據測算,2024年中美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相關性僅為0.05。
前述新興市場投資基金經理指出,今年以來新興市場國家日益推進跨境貿易本幣結算,也令不少國家外匯儲備里的人民幣資產增加,帶動他們積極配置中國境內債券作為外匯儲備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舉措。
互換通機制優(yōu)化舉措“加成效應”日益顯現
多位業(yè)內人士指出,盡管境內債券收益率處于歷史低點,下半年境外資本持續(xù)增持中國境內債券的趨勢依然不會改變。一方面是國際地緣政治風險持續(xù)升級與境外金融市場波動加大,令眾多境外資本繼續(xù)加倉避險資產;另一方面5月相關部門推出一系列互換通機制優(yōu)化舉措,或將掀起新的境外資本加倉中國境內債券浪潮。
據悉,相關部門在5月中旬推出多項“互換通”機制優(yōu)化舉措,包括推出以國際貨幣市場結算日為支付周期的利率互換合約(IMM合約),與國際主流交易品種接軌;推出合約壓縮服務及配套支持的歷史起息合約;將“互換通”費用優(yōu)惠再延長1年,對于境內外投資者通過“互換通”開展的交易清算費實行全額減免等舉措。
記者了解到,在這些互換通機制優(yōu)化舉措出臺后,越來越多境外資本加倉中國債券的意愿“與日俱增”。究其原因,一是標準化IMM合約與合約壓縮服務,進一步降低他們在債券風險對沖操作過程的資金成本,相關中后臺對賬流程與交易清算操作便利性也明顯提升,令他們在對沖中國債券持倉風險方面擁有更好的操作體驗;二是IMM 合約有效支持境外資本在不同國家通過標準化合約開展宏觀利率風險互換交易,進一步提升境外資本在對沖全球債券投資組合利率風險的成效。
一位境內券商利率衍生品交易部門人士向記者透露,在互換通IMM合約與合約壓縮服務面世后,他們與多家境外投資機構磋商新的互換通項下債券利率風險對沖交易,涉及多種浮動基準利率與期限,令他們的中國境內債券持倉風險對沖效果得到立竿見影的增強。
前述新興市場投資基金經理指出,隨著越來越多境外資本加深了解互換通IMM合約、歷史起息合約、合約壓縮服務的具體功能,他們加倉中國境內債券的力度將更高。目前,越來越多境外投資基金已注意到,通過歷史起息合約與合約壓縮服務,他們不但能獲得遠期起息的利率衍生品報價,還能增強存量交易提前交割結算的操作便利性,更有效地管理中國債券的利率風險。這將驅動越來越多境外資本持續(xù)增持中國境內債券,將后者作為自身全球債券投資組合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新評論